不忘来时路 奋进新征程 | 看“江西林改第一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探索之路-凯发旗舰厅官网app

原标题:

山高,水更长 

——看“江西林改第一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探索之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 力 陈化先 李 芳

题记——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转化器是什么?如何转化?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知道到做到,不妨来看看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的探索之路。

经过春夏酝酿,“江西林改第一村”长水村更显葱郁,20年来,从退耕还林到封山育林,再到植树造林,长水村山更绿、水更清,全村拥有12.4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3.7%。2023年,长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0万元。

然而,长水村村民也曾一度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他们是怎样走出“成长的烦恼”?这得益于长水村完成了从“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到“构建资源与产品信贷机制”的升级,村民依托对山、水、林、田、房屋的价值评估,获得绿色金融信贷的支持,从而拓展乡村生态产业,实现从“生态颜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长水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越走越宽。2021年长水村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向gdp的转化率达到13.5%,预计到2025年达到25%以上。

生态优先护绿固本

连绵的山、流淌的水、葱茏的树……连日来,记者徜徉长水村,只见群山披绿,潺潺流水穿村而过,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在村口,红豆杉广场旁的小木屋里,村民张绪红泡好一壶高山野茶,让游客品尝一份甘醇,同时向游客讲述长水村绿色发展的故事。

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长水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砍树卖钱。

“以前,我是做竹木加工的,生产一次性筷子、牙签等。钱能赚到,但树也没少砍。”张绪红回忆道,那时,村民为了生活只知道砍树,却不知道种树,久而久之,山秃了、地也荒了。

“山里的树没了,大雨把泥巴冲进河里,河水越来越浑,松鼠、野猪等动物无处藏身,越来越难见到。”张绪红接着说,再后来,村民不断外出务工,村里人越来越少。

走到举步维艰的转型路口,长水村干群痛定思痛,决定调整发展方式。

2004年,长水村开始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2.4万亩山林全部承包到户,426户村民户户都有林权证,村民“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曾经的“砍树人”放下了斧锯拿起了锄头,从造林到护林,再到营林,他们变身“护林人”。由此,“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传遍全国。

2017年,长水村林权改革再升级。武宁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长水村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走出了“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长水村村民的生态理念不仅落实在行动上,还写进了家训,挂在厅堂、刻在门口:“我们就是要让子孙后代都爱护家乡的山和水。”

绿色发展渐入佳境

长水村的野生红豆杉随处可见,村口17棵树龄800年以上的红豆杉冠盖如云,尤为珍贵。

家住千年红豆杉群旁的卢咸成,把家里捯饬一番,一楼经营餐饮,二楼用作住宿,取名红豆杉饭庄。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土菜,他还销售自制的红豆杉果子酒、野蜂蜜。一年下来,他的收入多于外出务工收入。

看着卢咸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不少村民也跟着做起了生态事业。

走南闯北的卢剑冰打起了“借绿生金”主意,依托山里繁茂的红豆杉,依山就势建造了28栋木屋,取名悦山居。“网友们,看,这里空气清新,溪水潺潺,欢迎来度假。”卢剑冰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直播“贩卖”家里的绿水青山,旅游旺季时,房源便供不应求。

当年,退出竹木加工行业的张绪红,另辟蹊径走上了“点绿成金”的幸福路。他把目光投向了山里不起眼的野茶,先是自采出售鲜叶,后来收购村民采摘的鲜叶制茶,还注册了品牌,仅去年茶叶销售收入就超百万元。“这可是大自然馈赠啊。”张绪红笑着说。

护生态就是富口袋,返乡创业的村民万里云苦心研究找到适合武宁种植的南方红豆杉,便在“添绿增金”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从红豆杉种植培育到技术开发,再到园林绿化、生态康养,他的生态事业初具规模。

村民们越发笃定“守绿换金”道路可以长远,2021年村里建起了长水菌草园。菌草园内,树上长着铁皮石斛、林下生出茶树菇、秸秆堆里长出姬菇……村民们不禁惊叹,长水村可谓处处生“金”。

“为了让村民端好‘生态碗’,吃好‘生态饭’,镇里大力推动长水村农旅融合。”罗坪镇党委书记赵钢说。2021年,长水景区旅游公司应时而生,推动村庄变景区,并实体化运营,2020年长水村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游客数量达30万人次。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推动共同富裕

高处俯瞰,沿河而上,红豆杉乐园、养生谷、星空营地、蜜蜂园、循环产业园、菌草园等相继在村里落地生根,让小小的长水村焕发出新活力。

活力源自创新。2020年,长水村绿色产业虽然初露头角,但是村里生态产业仍存在销售难题、村集体经济由弱转强仍需时日,“两山”转化的钱从哪里来?时任村委会副主任的卢咸锋顾虑重重,恰逢南昌大学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郑博福教授一行前来武宁县开展江西省重点智库课题调研,县发展改革委向调研组介绍了武宁“两山”转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优势和困境,并邀请调研组到长水村实地考察。卢咸锋陪同郑博福进组入户,直奔问题,寻找对策,他们一拍即合,依托长水村这块试验田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快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说干就干,郑博福首先领着20多个师生在村里进行了全面“扫描”,对每户村民的林、地、池塘等资源进行精准确权,给山林、房屋、特色产品等精准核算生态产品价值,用两个月时间摸清了长水村的“家底”,为绿水青山计算出“身价”。“长水村林权改革后,村民虽然有了林权证,但因土地、山林边界不清、权属不明等原因,导致生态产品的价值很难变现。”郑博福说。

村民“家底”摸清后,2021年5月,武宁县与南昌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创新成立了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在这个转化中心,村民的生态资源不但可以进行抵押、流转、入股,生态产品还能通过中心交易、收储,可质押、可融资。“这个转化中心可以让资源、资产、资金流动起来,村里真的盘活了。”村支书卢咸锋说。

2021年,村民万里云购买6万余株红豆杉苗的资金没有着落,他十分着急,当得知可以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申请贷款,他立即提交了贷款申请,银行很快把资金拨付到位。“这次贷款不需要长时间评估,发放贷款也很快,这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就是‘及时雨’。”万里云说,发放贷款快的原因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随时可以对他家林地进行生态价值核算。

作为村里的养蜂能人,村民况宏刚一直盘算着转型升级,迫于资金困境,让他时常望“蜂”兴叹。2021年,他同样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申请贷款,蜜蜂养殖规模从数十箱扩大到260多箱。

受益的不仅是村民,长水村集体经济也同样迎来发展契机。2021年,村办企业依托村属资源获得贷款后,建成千亩生态循环产业园,涵盖生态果园、蜂蜜园、鱼菜共生园、菌草园等,村集体经济收入比上一年度增长5倍多。

如今,越来越多人看到了长水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图景,武宁的东山村、双新村、北湾村先后踏绿前行,等待他们的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