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丨红色故事:长征前夕的几封家书-凯发旗舰厅官网app

前言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取得万里长征的光辉胜利,谱写了气吞河山的壮丽史诗。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这段征程,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值得我们去铭记。《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旨在挖掘长征中鲜为人知又熠熠生辉的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故事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时接见了9位红军亲属,老百姓都说:“习近平总书记是替红军看故乡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新陂乡群联村老樟坑,红军后人欧阳可辉忍不住心中的激动,想着自己家里的红色历史也应该让全国人民知道,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着,把自家四代人守护的传家宝(四封红色家书)捐赠到县博物馆。

四封家书中,其中三封是欧阳可辉的红军爸爸、欧阳洪长烈士于1934年2月、6月、9月写给爷爷欧阳荣发的信,一封是爷爷欧阳荣发于1934年8月3日写给父亲欧阳洪长的复信。

两封信落款署名不同,欧阳有存是欧阳洪长的小名。欧阳洪长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欧阳荣发抚养成人。1932年春,苏区第一次扩红时期,他的哥哥、欧阳可辉的父亲已结婚生子,才刚成亲的欧阳洪长,极力说服哥哥留家照顾老小,自己却奔赴前线。临行前,他与兄长商量,若是不能回来,就把最小的侄子过继到他的名下。从6月、9月的这两封信中可知欧阳洪长是22师侦察连的战士。长征前夕22师先后驻守在中央苏区粤赣省会昌筠门岭、站塘一带。会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南方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4年4月底,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毛主席曾来到粤赣省会昌指导,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作战原则,使南线战场形势向好,给粤赣地区党政军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胜利的信心。2个多月后,毛主席登临会昌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诗中写道“风景这边独好”就是对驻守在南线的红22师暨欧阳洪长所在的部队的肯定和鼓舞。“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欧阳洪长的家书也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解与佐证。这几封家书,均在报告前线战事、问候家人身体、关心家乡农事、动员扩大红军。“叔台在家中要做宣传鼓动一班青年赤卫队到前线来,粉碎敌人五次‘围剿’才能保障土地利益。”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个普通战士的历史自觉。信中欧阳洪长希望叔叔邮寄布草鞋及纸洋一两元,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物资的紧缺,红军连布草鞋都穿不上了,但信中只字未提战场上的出生入死,仅以一句“我们在前方勇敢冲锋消灭敌人”概括。

1934年8月3日,欧阳荣发给前方的侄儿复信,但因为部队已开动,信被退回。信中写道:“知你在前方身体强壮,我们阅后心甚畅快……在前方要努力工作,消灭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胜利”。封面,突出大写“斗争胜利”四个大字。

这前线与后方的两地书,洋溢着亲情,饱蘸着家国情。侄让叔信党,叔让侄事党。粤赣省的“风景独好”没能改变整个战场形势,中央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欧阳洪长所在的部队22师长征出发时编入九军团,随左翼前锋一军团跟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欧阳可辉老人,这样叙述那个离别之夜:“从凌晨三四点开始,长长的队伍过了于都河,南下我们村口。我母亲和婶婶举着火把焦急地守在路旁,手上握着两双布草鞋,兜里揣着几元纸币,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可是,从半夜到早晨,始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欧阳洪长的家人没能等到他……路过老樟坑的长征部队是中央纵队的部分队伍。22师侦察连的欧阳洪长,从此“北上无音讯”。1983年颁发的那张烈士证上,写着持证人:继子,欧阳可辉。北上无音讯……欧阳洪长寄回的家信,渐渐地成了欧阳可辉全家人的情感牵系和精神慰藉。为了让整个家族的人都了解这个故事,欧阳可辉专门将原件复印了数十份,确保直系亲属中每人都有一份。而家书原件欧阳可辉锁在床头的木盒子中,每一封家书都放在原装的牛皮纸信封里。信封正面,盖有“红军家属免贴邮票”的印章;封底,“红军家信不可遗失”的字样和邮戳清晰可辨。这几封红色家书从欧阳可辉的爷爷、父亲、大哥传到他手上,已有80多年了。2019年6月14日,欧阳可辉一家将四封家书的原件捐赠给了县博物馆。欧阳可辉说:“父亲一直是我家的骄傲与光荣,这些信件不光是我家的,也是国家的,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我父亲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奉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