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馆藏背后的故事|“一苏大会”上的那面座钟-凯发旗舰厅官网app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面座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它曾经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使用过。”日前,记者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看到,一面座钟放置在玻璃展橱内,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端详,该馆讲解员杨耀燕的讲解,引发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珍藏的座钟,指钟定格在3点。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谢氏宗祠召开时,摆在主席台上计时的就是这面座钟。

这面座钟用木质和金属两种材质做成,高23.4厘米、宽33.5厘米、厚12.5厘米。座钟的顶部为弧形,下部为平座。

时光回溯到90多年前,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苏大会”)在瑞金叶坪的谢氏宗祠举行。由于这座建筑是家族宗祠,中央红军长征后,敌人并没有将其破坏和拆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会场照片和与会者的回忆等,工作人员对当时的会场进行了复原。

“一苏大会”会场旧址原是瑞金叶坪的谢氏祠堂。

如今,宗祠内还保留着当年召开“一苏大会”时的场景:大会主席台的背景墙上悬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主席台上摆着一面座钟……

“一苏大会”14天的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法律文件;选举了毛泽东、项英、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大会闭幕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1月27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回望历史,“一苏大会”共历经四次延期,筹备过程一波三折。1931年初秋,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来到瑞金,听取了时任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的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认为瑞金地处红色根据地中心区域,周边有武夷山、紫华山环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人民对敌斗争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

最终,红军领导人商议,将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安排在瑞金,并向中共中央建议召开“一苏大会”,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地址定在瑞金。为了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会议开幕时间定在了当年11月7日。

然而,正当万事俱备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要建立的消息却被国民党情报机关获悉了。

如何确保大会安全召开?毛泽东沉思良久,提议在福建长汀县建造一个假会场,以假乱真。时任长汀县委书记的李坚真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决定把假会场设在长汀县城西面通往古城要道旁的一处宽阔山坡上。山坡上长满了茅草和灌木,一间茅屋已近倒塌,山坡周围没有人烟。选定地方后,她带领红军战士开始布置“一苏大会”假会场。砍掉灌木丛和割除茅草后,战士们用松枝扎了一个又高又大的彩色牌楼竖在茅屋正中,牌楼正中挂上一条宽大的横幅,上面贴着用14张四方形白纸写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标,山坡四周布置了“苏维埃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会场”周围还插上许多彩旗,俨然一个真会场。

听说红军高层领导人要在这里开会,当地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红军要在这里开大会”的消息一下子就传到了国民党的情报机关。

“大会开幕”当天,数十架敌机呼啸而来,在长汀“会场”上空投下数十颗重型炸弹,又轮番向地面扫射,刹那间,“会场”内外火光冲天、尘土飞扬,直至整个“会场”面目全非,敌机才归去“报捷”。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瑞金叶坪,来自闽西、湘赣、湘鄂赣、琼崖、赣东北等革命根据地的610名代表,已悄然抵达。

“一苏大会”从1931年11月7日开幕,到11月20日胜利闭幕,历时14天。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内,讲解员在向游客讲述座钟背后的故事。

“‘一苏大会’现场留存下来的文物较少,大会上使用过的座钟和汽灯,是为数不多的文物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代表。”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干部廖九平告诉记者,当时来开会的610名代表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怀表。为了方便计时,大会就在主席台上放置了一面能报时的座钟。

这面座钟原是一地主家的,1931年10月底,被收缴至叶坪乡贫农团。在筹备召开“一苏大会”时,参与大会准备工作的叶坪乡贫农团主任谢标,将座钟放到了会议主席台上。

“一苏大会”结束后,这面座钟留在中央政府大厅用了一段时间。但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这面座钟坏了。当时的工作人员便将座钟送到了修理钟表的谢师傅那里,可是因缺少配件无法修理,工作人员便将座钟寄存在谢师傅家。

中央红军长征后,尽管生活艰难,谢师傅仍悉心保管着这面座钟。直到1954年,谢师傅的儿子谢益辉来到瑞金革命纪念馆筹备处,将这面座钟小心翼翼地递到工作人员手中,动情地说:“当年共产党把座钟留在我家,那是对我家的信任,现在我要将这座钟完好无损地交回给共产党!”

近日,群众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缅怀英烈。1933年,为建设红军烈士纪念塔,谢益辉老人把自己仅有三块银圆捐了出来。

谢益辉是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人,他唯一的儿子在反“围剿”战争中牺牲,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两人。1933年,为建设红军烈士纪念塔,苏区群众掀起了募捐热潮。年过花甲的谢益辉,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寿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你们就让我为儿子和其他烈士尽点心意吧!”

民心,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一苏大会”会场旧址进行了修复,再现了当年“一苏大会”召开时的场景。

峥嵘岁月,文物为证。如今,游客可以像当年的参会代表一样,在“一苏大会”会场的长板凳上坐下来,聆听讲解员讲述那场会议的故事。

而这场大会上使用过、现珍藏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那面座钟,则如同无声的历史,教育引导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